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。正是通過一小步、一小步的現(xiàn)實推進,就近入學的政策逐漸落地,消解著長年盤根錯節(jié)的教育苦果。
(二)
并存的叫好聲和質疑聲印證了就近入學落地的復雜性和綜合性,各種疑慮的終端指向“公平”二字,能否在教育公平上取信于民,將成為新政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
“即使你的孩子上的是一所優(yōu)質小學,也不一定能夠進優(yōu)質初中,而你的孩子上一所普通小學,卻有可能通過名額分配等方式升到某一所優(yōu)質初中”,“機會面前人人平等”的改革預期給“擇校熱”澆了一桶冰水,就連一直被看作利益尋租“釘子戶”的“共建生”也被斬掉。此次新政破舊立新的決心不可說不大,但落地的復雜性首先在于如何公平行事、取信于民。
“誰能告訴我,學校片區(qū)到底怎么劃的?”同一小區(qū)內的孩子被分入不同學校的狀況,讓河南鄭州的劉女士發(fā)出尖銳的疑問。
如何合理劃片,考驗著教育行政部門的智慧。哪怕只是最輕微的一縮一擴,都必須既符合義務教育法公平均衡的法理訴求,又要求解民眾利益關切的“最大公約數(shù)”。在學校差距較大的城市片區(qū),強力推進劃片就近入學,導致一墻之隔或一路之隔“百姓悲喜兩重天”的情況已不在少數(shù)。
將“劃片入學模式、對口升學流程、入學辦理方式、信息公開辦法”拿到陽光下曬一曬的強烈呼聲,似乎一開始就與家長們對新政的期待相伴而行。因為沒有了透明、公平的改革底色涂抹,“免試”和“就近”如同在風中飄搖的旌旗,只有鼓與呼,難有落與實。
就近入學起點是均衡,終點是公平。但這條路卻并非坦途。
1986年,就近入學第一次在《義務教育法》中現(xiàn)身,此后,就近入學每一次的重申都伴隨著行政的鐵腕。行政者用強政嚴法“犁”去“馬太效應”在教育地圖上種下的苦果,但“立竿見影”背后,教育肌理仍然是參差不平、峰谷并存。待風聲一過,“擇校熱”又卷土重來。
成考錄取分數(shù)線是多
時間:2024-06-12 17:0:18吉林省普通話考試報
時間:2024-06-12 17:0:33高考成績一樣怎么排名
時間:2024-06-07 17:0:09高校專項報名流程及
時間:2024-06-07 17:0:08